智慧教室构建新型教学空间,安道教育推出凌际课堂解决方案

网络 rwddl8 2021-06-02 15:39  阅读量:6453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新理念指导下的现代化教育、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安道教育作为教育行业领先的教育装备品牌,为大家带来基于高校智慧教学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凌际课堂整体解决方案,为高校构建新型教学空间。

  教育信息化是驱动教育创新发展、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初心,教育部出台多个政策加速教学改革步伐。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亦是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之年,新的发展周期已经拉开帷幕,教育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愈加凸显。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利于交流协作和共享、且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智慧教室成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前沿阵地,是高校创新教学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安道教育凌际课堂整体解决方案是基于“互联网 +”时代的教育革新,以《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为总体设计原则,立足市场需求,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推出的。凌际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硬件与软件有机整合、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供多种教学工具和功能支持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工具和功能,分析课堂教学、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需求,支持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系统及应用的信息联通和数据融合,构建新型的“教”与“学”空间,致力于将单向教学的高校课堂转变成碰撞思想、研讨交流的互动课堂。

  

 

  软硬件系统高度集成、统一管理

  软硬两方面的庞大系统有机融合铸就了智慧教室的智慧。安道教育潜心钻研学校实际需求,将功能落地以满足学校管理者、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凌际课堂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强调高度的交互性和人性化的设计,灵活运用纳米智慧大屏黑板、智能交互教学平板、安道云班牌、管控平板等显示终端,涵盖教学互动功能、班牌显示系统、安道校宣系统、安道E课堂、安道云课堂、物联集控系统等软件系统,实现软硬件系统高度集成、统一管理,带动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既可以支持传统教学模式,又可以支持研讨型及混合式教学模式。

  。凌际课堂同时满足了实际使用者即师生对于互动教学、高效学习的需求和管理者对于设备维护、管理评教评学的需求。

  覆盖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场景

  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如何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师生间课前课中课后交互,如何重构传统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技术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深入了解教室教育教学习惯,凌际课堂的建设过程严格遵循教育学原理。凌际课堂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覆盖教学全场景,支持教学活动各相关主体之间的良好互动,同时为教学过程分析、教育监测评估和教育智能决策等提供数据支撑,集教、学、管、评为一体,服务对象涵盖教育管理者、学校管理者、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用户,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管评一体化。

  立足教与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式团体学习,但这对新时代人才素养的养成是远远不够的。新时代教学的目的应是让学生学得知识后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安道教育凌际课堂解决方案整合新科技成果,注重以学生为本、开放多元、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性、个性化的深度学习,提高师生交互、小组互动,让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满足不同学科、课程、课型的教学需要,凌际课堂通过多样化的空间布局和灵活多变的桌椅组合,打造了通用型、研讨型等多种类型,全面推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研讨型教学和学习方式,重构教学生态。

  

 

  客制化产品,以学校实际需求建设为原则

  智慧教室是信息技术的载体,是教学环境的创新,智慧教室的建设应从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满足师生实际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再进行智慧教室互动性、学习主动性等多元功能的开发,在促进设备信息化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使智慧教室实现真正的智慧,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建设而建设,成为经费投入的竞赛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比拼。

  安道教育凌际课堂将能否卓有成效使用、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作为建设初心,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引入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来解决传统教室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借助研产销一体化的优势,安道教育凌际课堂可实现定制化服务,明确不同高校建设目标和建设需求,立足于高校师生的不同需求,灵活配置智慧教室的智慧教学产品,以便为广大师生提供交互参与、灵活高效、支持多元的教学模式,兼具自适应性、泛在性、开放性的智慧教学空间,有效避免资源浪费等情况。

  目前,安道教育凌际课堂正走向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和教师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的提升,协助改变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初心。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