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美团盯上新蓝海,卖货生意变了

投资界 牧晓 2025-11-03 18:56  阅读量:16387   

阿里、京东、美团三巨头,都盯上了新蓝海——硬折扣。

10月24日,美团快乐猴北京首店在门头沟正式启动营业,自8月29日全国首店开业以来,在接下来短短2个月时间里,美团快乐猴的门店数量已达到5家。平均每两个星期,就有一家新店开出。

可即使是这样的速度,也仅仅是美团快乐猴宏观版图中的冰山一角,美团曾向媒体透露,在未来三年时间里,美团快乐猴的目标是开1000家门店。

阿里则动作更快。自8月底开始,盒马开始凭借其在社区门店的先发优势,将其旗下的社区零售品牌“盒马NB”大规模转型为“超盒算NB”,定位硬折扣零售。至今“超盒算NB”已在江浙沪10城转型超300家。

在这场大战中,京东自然也不甘落后,自8月份起,京东折扣超市已陆续在河北、江苏、安徽开了8家门店。9月8日,在京东超市11年发布会上,京东负责人表示,在未来三年时间里,要将京东超市的用户规模从3亿增长至5亿。

不难看出,在未来三年时间里,互联网大厂将持续押注硬折扣零售这一赛道,而快速开店的趋势也说明,现阶段的硬折扣店竞争,已经跑步进入了“快鱼吃慢鱼”的阶段。

图表整理:派代,三家硬折扣品牌全国布局现状

据《2025中国零售行业展望》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硬折扣市场规模为2000亿元,渗透率仅为8%,相较于德国的42%与日本的31%,增长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而超级平台对硬折扣赛道不计成本的疯狂投资行为背后,或也印证着一个事实:硬折扣赛道,将成为我国零售业转型的下一个重要风口。

那么在这场“三年之期”的硬折扣大战中,究竟谁会从中抢得先机?对于普通商家而言,这场大战的背后又潜藏着哪些商机?

硬折扣“狂飙”的背后

盯上了谁的蛋糕

硬折扣零售的突然走红,其背后既是资本的选择,亦是一场零售业内部的自我进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零售业总额为48万亿元,同比增长3.5%,继2023年的7.2%增速后,开始呈现出了一定的疲态,“线上强、线下弱”的趋势变得愈发明显,而2025年即时零售发力后,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

相较于线上,线下零售运营成本过高,很难在价格上取得优势;在便利性上而言,综合商超往往位居城市核心区域,论便利性远不如即时零售送货上门来得方便。

而硬折扣的杀出,则像是一条搅局的“鲶鱼”,促进了线下零售的一轮洗牌。

那什么是“硬折扣”?区别于嗨特购、好特卖这类“软折扣”品牌,“硬折扣”并不依靠临期、库存商品在厂家拿到价格优势,而是在规模效应下,通过供应链与物流端的降本,从而获取定价上的优势。

比如说,同样是一包定价5块钱的零食,去软折扣店买,只需要3.5元,但很有可能是临期、库存的商品,但在硬折扣店,同样是3.5元的价格,但通过产地直采、源头直发的方式,在保证价格优惠的前提下,解决了临期、库存商品的问题。

不难看出,在硬折扣零售的模式下,打破了传统零售模式下的“不可能三角”。把三等产品低价卖很简单并不难,找准目标客群即可,譬如拼多多;把一等产品高价卖也不难,做好品控与口碑皆可,比如山姆。

但在硬折扣的逻辑中,是要将“一等产品低价卖”。相较于连锁便利店,硬折扣店会更便宜,具备价格优势;相较于综合商超,硬折扣店更临近社区,具备区位优势;相较于夫妻零售店,硬折扣店的SKU更丰富,货物周旋效率更高,具备运营优势。

综上不难看出,在硬折扣这种更“高维”的商业模型冲击下,无论是综合商超、便利店、夫妻店,都会被迫卷入到这轮洗牌当中。

不过也同样的,在一切的商业挑战背后,必然都暗藏着新的机遇。那么在这轮零售业的洗牌当中,各方都具有哪些优势?硬折扣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硬折扣店快速拓张

零售业或将进入新时代

线下零售不会消亡,它只会迭代。

在品牌零售专家、艾纶生意经主理人艾纶看来:“作为民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零售永远不会被替代,而只会迭代,在宏观消费政策的刺激下,我国消费产业目前呈现出回暖的趋势,零售作为消费的关键构成,其内部必然出现自我进化,而硬折扣就是一个具象的表现。”

硬折扣品牌折扣牛创始人马昕彤则告诉派代,互联网巨头的加入,是硬折扣零售这种商业模式能够跑通的一剂重要催化剂。“无论是美团快乐猴,还是超盒算NB,其实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跑通中国做400-600平零售店的最 佳模型,能在连锁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化,且完成盈利,这是之前中国没有任何一家零售品牌能做到的,但互联网巨头的加入,让硬折扣的跑通成为了可能。”

而在硬折扣这一商业模式下,马昕彤认为,除了能够在供应链与物流端拿到成本优势以外,规模化一定是硬折扣商业的最强壁垒。

“只有把规模做起来,硬折扣品牌才能在供应商侧拿到议价的主动权,同样的,门店的日常运营成本也需要规模化去摊平,我们现在看到美团快乐猴在快速拓张,超盒算NB在疯狂转型,都是基于规模化这一底层战略。”马昕彤解释道。

那么伴随着这场硬折扣大战跑步进入红海竞争阶段,哪家品牌会从这场大战中拔得头筹?在艾纶看来,超盒算NB的先发优势是较为明显的。

自2015年盒马创立以来,已经历了10年发展历程,无论是运营经验,还是门店的绝 对数量,都将给超盒算NB的转型带来巨大优势。

“自打阿里做盒马开始,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线上的零售优势转移至线下,比如用大数据的方式去迭代线下超市的选品,或是用数字化提升运营效率,盒马都有比较充足的经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创立了一大批自有品牌,还有在最重要的门店数量上,盒马都有绝 对的优势,这也成为阿里在这场大战中的重要底气。”

不过同时,艾纶认为美团在配送上的优势,或将成为其在这场大战中“弯道超车”的重要优势。“在即时零售体系下,此前美团多依托小象超市,或是入驻商家作为前置仓,如果美团快乐猴能够在全国成功铺开,那么无论是在SKU的丰富程度上,以及配送体系的效率提升上,都将迎来一个质的改变。”

至于京东折扣店,两位专家均表示,其竞争业态与超盒算NB、美团快乐猴并不对齐,最主要的差距在占地面积与SKU上,京东折扣店对标的更像是山姆或沃尔玛这类大型商超,并不以门店数量上取胜,而是在品质与差异化供给上做文章。

不过在艾纶的观察中,就硬折扣这种商业模式而言,国内阵营与国外阵营的成熟程度上依旧存在较大差距。而最 大的差距则体现在两点上:品牌的自主选品能力,以及本地化产品的自研能力。

图表整理:派代,不同硬折扣品牌的热销品对比

对此,艾纶以奥乐齐举例:“奥乐齐之所以能持续经营这么多年,且保持较好的口碑,很大程度上基于其选品能力,在深度的本地化市场调研中,发掘出一批本地化需求的选品,并在此基础上推出自研产品,从而形成了较为立体的商业壁垒。”

反观国内阵营,硬折扣品牌多以互联网大厂下场推动,从互联网到零售转型本就需要时间,而快速的开店节奏,必然会导致在选品层面没有那么精细化,盲目去模仿一线城市的成熟选品策略,并不一定在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适用。

艾纶评价道:“在未来三年的竞争中,所竞争的并不单纯的是门店数量,更重要的是产品的研发能力,唯有做好长期深度的本地化市场调研,针对性的推出系列适配于不同区域的单品,才有可能从这场大战中真正胜出。”

硬折扣大战中

能给商家带来哪些增长机会

想要自己做中大型硬折扣店,难度是比较大的。基于硬折扣的商业模型,马昕彤算了一笔账:“想要满足一家500-600平的零售门店,账面上至少需要300万资金,而如果想要在供应链处拿到议价优势,至少10家店的货物需求量才能支撑起来,这也就是说,想要玩硬折扣店,至少需要3000万启动资金。”

其次,即使能够拿出前期的启动资金,想要从硬折扣模型中长期盈利,也并非一件易事,长期来看,前期无论是门店数量上的拓张,还是定价上的让步,都注定着这是一个不是一个快回报的行业,稍有风浪袭来,就有可能影响全盘。

既然自营风险太高,选择加盟是否能成为一种选择?艾纶表示,同样很难。

硬折扣店在日常运维上并无什么特别的难度,重要的是背后的资源调动能力,而这需要较强的数字化调控能力。就目前市面上成熟的硬折扣品牌而言,对外开放加盟的品牌很少。至少在未来3年的重要战略拓张期,应该很难看到几家主流品牌开放加盟。

那么对于普通商家而言,是否只能在这场零售变革中随波主流?其实也并非如此,对于硬折扣这门生意,虽然前端的机会比较难找,但在后端其实蕴含着许多机会。

正如艾纶前面所观察到的现象一样,随着硬折扣品牌的门店拓张,深入二线甚至三线以下是必然趋势,而能否抓住本地化市场,将是品牌能否赢得消费者心智的关键。

对此,艾纶表示:“奥乐齐在上海做成功的品,沃极鲜能够在深圳做成功的品,并不代表复制到三线城市也能够work,差异化的商品供给很重要,比如山西地区能否做一个品牌醋,广西能不能做一个品牌螺蛳粉,商家如果能够把握这次机会,一旦能够成为品牌的供应商,那将是一门长期生意。”

在马昕彤看来,对于一些小型的折扣店品牌而言,在下一步的大厂快速拓张中,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并购行为,“打不过就加入”也未尝不是一种解法。

“现在大陆消费品牌融资难度较大,反倒是已经在棋桌上的玩家会具有绝 对的优势,因为理论上只有这些公司的资金成本够低,资金量够大,接下来大概率会利用并购的方式去完成拓张。”马昕彤解释道,对于拥有成熟便利店的商家而言,抱紧大腿或成为一个机会。

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的硬折扣市场渗透率仍较低,而硬折扣必然是一个零售升级的趋势,尝试去在垂类赛道复制硬折扣的商业模型,也存在一定机会。艾纶表示:“例如赵一鸣、好想来这类在零食赛道做硬折扣的品牌,也在很短的时间跑了出来,如果能够尝试将该模型复制到其他赛道,估计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放眼国内硬折扣牌桌上的玩家,各有各的优势,无限子弹则是他们最 大的底气,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三年时间里,硬折扣零售必然陷入一场热战。

而对于硬折扣这种模式本身而言,本就是一个联合了多种产业优势的新模式,既要极强的选品能力、采购能力,又要强大的后台运营能力,并叠加强大的品牌势能后,才有可能完成突围。

对于阿里、美团、京东等平台而言,似乎都具备了这些先决条件,那么在同样的牌型下,谁能从中胜出?派代将持续关注。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