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债成为金融机构刚需

中国网 叶子琪 2025-07-03 10:44  阅读量:10304   

从银行到非银机构,发行金融债已从“选择”变为“刚需”。

从数据看,这一趋势已形成鲜明态势。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日,今年以来银行机构剔除同业存单及ABS后的金融债发行量突破9.11万亿元,同比激增110%;非银机构中,保险、信托发债增速分别达134%和71%。如此规模的增长,绝非偶然。

这种全行业的发债热潮,是金融机构对内外环境的主动适配。

从外部环境观察,低利率窗口的红利不容错失。2024年以来,市场利率持续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稳定在1.7%以下的低位运行,这不仅为金融机构拥有2%以下的融资成本创造了机会,也为其长期负债“锁价”提供了绝佳时机。

时间轴对比看,金融机构发债成本出现了大幅下降。以国有大行为例,其5月底发行的10年期二级资本债票面利率仅1.93%,较2024年同期限产品下降69个基点。

横向与定期存款对比看,当前3年期AAA级金融债利率较同期定期存款低30个基点。这也再次验证,发行金融债既能替代高成本存款降低付息压力,又能通过长期限发行稳定负债结构。

这种成本优势甚至倒逼银行调整产品结构,今年上半年,部分银行下架中长期大额存单,正是市场机制下“低成本替代高成本”的必然结果。

对内来看,资本补充的迫切性更强化了金融机构发债的选择。息差收窄、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国际监管趋严,多重压力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承压明显。

但热潮之下,隐忧亦需警惕。密集发债可能加剧市场供给压力,推高利率中枢,扰动债市稳定。央行强调“从宏观审慎角度评估债市运行”,正是对这一风险的前瞻应对。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不能只算“自身成本账”,更要兼顾“市场全局账”,在抢抓机遇与维护市场平衡间找到支点。

因此,行业必须树立“理性发债”的共识,在融资需求与市场容量间动态校准;监管层面则需强化前瞻性引导,通过宏观审慎评估防范系统性风险,确保发债节奏与市场承受力相匹配。

展望未来,唯有在有序扩容中守好风险底线,金融债才能真正成为支撑行业稳健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坚实力量。

这既是市场的期待,也是金融行业应有的担当。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