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杜堂模式”:盘活农村甜睡资源 引来致富活水

网络 林晓舟 2019-07-17 07:15  阅读量:13149   

  【看长江之变】黄陂“杜堂模式”:盘活农村甜睡资源 引来致富活水[全景新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武汉7月16日讯 (记者 魏敏) 7月15日,“共舞长江经济带-看长江之变”网络主题勾当记者一行来到武汉黄陂区杜堂村,看到村内修建依山就势、犬牙交织,色调统一黑瓦白墙,门面装饰古色古香,一派朝气勃勃、怡然得意的田园风物。而几年前,这里照旧市区挂点的贫困村,除了小山坡上孑然一身的几棵树,就是山脚的抛荒地。

黄陂“杜堂模式”:盘活农村沉睡资源 引来致富活水

武汉黄陂区杜堂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敏/摄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相识,2014年,杜堂村荒耕地60%以上,常年居住人口不敷30%,衡宇闲置率45%,农夫人均可支配收入11980元。人口空心化、乡村空心化、财富空心化、社会处事空心化到达汗青低位。

  同年,黄陂区将杜堂村作为“瑰丽村子试点村”,创新实施“三乡工程”,引导市民下乡、企业兴乡、能人回乡,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实现城乡要素毗连互动,在较短时间内盘活农村甜睡资源,取得了村子振兴显著成效,成为村子振兴的一个鲜活样本——“杜堂模式”。

黄陂“杜堂模式”:盘活农村沉睡资源 引来致富活水

武汉黄陂区杜堂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敏/摄

  如何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吸引市民下乡?木兰花乡景区总司理张荣金先容,想要让市民下乡,就要把农村的闲置资源获得公道应用,吸引市民来居住、养老、投资,给他们提供一个精采情况。为撤销下乡市民的诸多记挂,杜堂村创立了杜堂旅游专业相助社,确保市民下乡的正当权益。

  据相识,相助社成员以衡宇、村湾空闲地入股相助社,占股63%;企业投入资金,打造平台,占股34%;村集团参加打点和运营,占股3%。

黄陂“杜堂模式”:盘活农村沉睡资源 引来致富活水

武汉黄陂区杜堂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敏/摄

  通过“杜堂模式”,村民摇身一酿成了大股东,村民的收入由之前单一的务工、务农收入,转变为四种收入:一是地皮流转收入,平均每户每年2000元;二是景区打工收入,每户两个劳动力,约4万;三是相助社入股分红,村民按改革后农房评估价的10%保底分红,保底额度约2万无,高出保底线的按条约约定分红;四是村民家门口小本生意收入,创业收入等。

黄陂“杜堂模式”:盘活农村沉睡资源 引来致富活水

武汉黄陂区杜堂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敏/摄

  “杜堂模式”有效敦促了农夫闲置农房转变为财产要素、农村资源转变为创富成本。今朝已教育40个贫困户乐成脱贫,增加村集团收入30万元以上。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