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肯放弃中国大市场”

网络 林晓舟 2019-07-08 00:12  阅读量:12520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题:“谁也不肯放弃中国大市场”——新华社记者年中经济调研采访札记之三

  新华社记者张逸之、吴嘉林、陈炜伟

  “撤离中国?能去哪儿?”坐在简约实用气势气魄的办公室里,面临记者“是否思量撤离中国”的问题,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张臻伟反问记者。

  太仓间隔上海市区仅50公里,1993年,汽车零配件出产商克恩-里伯斯成为太仓第一家德企。20多年来,习惯抱团成长的德国中小企业连续落户。如今,这座江南小城已聚积318家德资企业,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30家阁下的速度增长。

 

  1995年进入克恩-里伯斯事情的张臻伟,也见证了太仓公司从9人到1000多人的成长。跟着中国汽车行业迅猛成长,这家工场90%以上的产物销往海内,而在10多年前,出口占了总销量的一半。

  中国市场辽阔,购置力日益加强,固然这两年乘用车市局势临压力,张臻伟对中国汽车市场远景仍然布满信心。

  “中国人对高品质产物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经济布局调解和财富进级,这与德国制造的理念契合,是德国企业的好时机,所以我们从没想过度开。”张臻伟说。

  克日,新华社多路经济下层调研小分队奔赴各地。在长三角地域调研中,很多跨国企业表达了相似观点,不少企业正扩大在华机关,以实际动作表达扎根中国的信心。

  就在本年5月,太仓最大的德资企业舍弗勒与内地签约电驱动及航空部件项目,投资总额3亿美元。

  前不久,陶氏公司中国高附加值有机硅树脂工场在江苏张家港市进行了奠定典礼。去年,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巨头在中国成都的涂料质料工场和位于张家港的聚醚多元醇工场先后开工。

  “中国不只是有计谋意义的市场和出产研发基地,也是陶氏公司在全球供给链的重要构成部门。”陶氏公司首席执行官吉姆·菲特林说。

  在商业掩护主义“逆风”下,记者所见所闻,是对一段时间以来“外资企业相继撤离中国”论调的有力回应。

  商务部数据显示,本年1至5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460家,实际利用外资369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8%。

  调研中,不少企业高管都提到,中国强大的海内市场让外资难以割舍,而完整的财富链、日益优化的创新情况和营商情况,是外资深耕中国市场的深层动力。

  总部位于伦敦的跨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1993年进入中国,在中国拥有约13000名员工,2018年在华销售额近38亿美元。跟着业务的不绝扩张,阿斯利康估量在年底前新增3000个事情岗亭。

  “中国的医疗尚有很大增长空间,谁也不肯放弃中国大市场。”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汇报记者,“我们的方针是把中国酿成阿斯利康全球最主要的出产基地之一。”

  47岁的王磊小时候患有哮喘。2013年,王磊进入阿斯利康事情后,在上海的医院看到许多哮喘患者专程从外地赶来,只因内地下层没有雾化治疗室。震惊之余,王磊与跨界同伴相助,打造了基于物联网技能的智能雾化中心,用于改进下层医疗机构条件。今朝,阿斯利康在全国建成的儿童雾化室数量已高出17000家。

  这个项目是阿斯利康主动融入中国成长的尽力之一。和诸多跨国企业一样,阿斯利康但愿借助中国创新优势,打造基于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诊疗一体化全病程办理方案,而不只仅是制药售药。

  “中国在科技创新上优势突出,在贸易创新气氛方面领先全球,这是外资企业在华二次创业的好时机。”王磊说。

  在菲特林看来,中国城镇化一连推进,绿色成长理念深入人心,将给陶氏公司带来庞大商机。

#p#分页标题#e#

  “将来20年,估量尚有3亿人将进城居住,中国需要为他们提供节能舒适的衡宇、先进的基本设施、洁净的水和氛围。陶氏公司的产物与这些愿景相契合。”菲特林说。(参加采写:潘晔、何欣荣)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