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氏书屋”主人伊炳荪:耄耋之年笔耕不辍

网络 林晓舟 2019-07-10 17:22  阅读量:15886   

  “伊氏书屋”主人伊炳荪:
  百大哥屋藏书万卷 耄耋之年笔耕不辍

“伊氏书屋”主人伊炳荪:耄耋之年笔耕不辍

  图为伊炳荪(右一)与书友交换。魏丽文 摄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本好书,足以改变人的一生。在梅州江北老城区,曾有这样一间老书屋,一度成为爱书人士的“打卡地”,很多文学喜好者经常相聚于此,以书会友,以墨抒情。

  书屋的主人叫伊炳荪。2015年,伊炳荪的祖屋“伊氏书屋”免费对外开放,内里藏有书籍上万卷。很多爱书之人闻讯而来,上至七八十岁的老翁,下至四五岁的稚童,络绎不停。

  “这些书只要别人愿意看,我城市借。”伊炳荪免费借阅图书的事广为传播,2017年,伊炳荪被评为“梅州十大公益人物”。厥后,书屋因故搬到了梅县区程江镇,85岁的伊炳荪依旧守着他的“黄金屋”,不改初心。

  南边日报记者 黄思华 见习记者 魏丽文

  视书如宝 藏有书籍万卷

  提起“伊氏书屋”,不少住在梅城江北老城的市民都极端熟悉。“伊氏书屋”位于梅江区原光远小学旧址旁,文保路与元城路接壤处,由伊炳荪的祖父于1925年购得,经修整扩建后,成为中西合璧式的两层楼屋,取名为“伊氏书屋”。伊炳荪生于斯,长于斯。

  哪里既是伊炳荪的祖屋,也是他的精力故里。因祖上崇文重教,近百年来,祖屋后代都很是重视收集书刊。受叔父伊钦恒的影响,伊炳荪自幼爱好念书,初中时开始买书藏书。当时,伊炳荪的家里并不富饶,买书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伊炳荪便从学校发的助学金里挤一点出来,买本身喜欢的书。

  已往,“伊氏书屋”虽有藏书,但平时多是伊炳荪叔侄二人在书屋里看书进修。独乐乐不如众乐乐,2015年,伊炳荪叔侄二人操作空余时间将屋内保藏的上万卷书籍整理好后,免费对外开放。

  伊炳荪经常向借书的人说:“只要你们喜欢看,就可以借去,不消租金,但必然要记得偿还”。

  2018年,梅江区金山小学新校址恰好选在了书屋四周。百年祖屋和一房子的书,该那里何从?一开始,伊炳荪并不肯意搬家。但颠末一番剧烈的思想斗争后,伊炳荪最终照旧同意了。“书屋被拆,我很舍不得,但为了支持教诲事业的成长,这是值得的。”伊炳荪刚强地说。

  书屋被拆后,迁至梅县区程江镇周塘村。记者克日搭车前往书屋新址,见到了伊炳荪老先生。尽量年岁已高,但伊炳荪仍然精力矍铄,腰杆笔挺,措辞铿锵有力,爬上4楼,大气也不喘一下。

  4楼即是伊炳荪藏书之处。书屋刚搬过来时,他天天要爬上4楼,花好几个小时整理书籍,汗水常常湿透了衣服。

  屋内5排双面书架上秩然有序地陈列着各类范例的书籍,“这排书架放的是汗青书、那排书架放的是经典名著……”伊炳荪如数家珍。

  “这是民国十四年的书。”伊炳荪在一个柜子里拿出了一个白色密封袋,内里装着两本泛黄的书,书名为《光绪嘉应州志》。尽量这两本书已有近百年的汗青,但依旧平整。

  为了防备贵重史书蒙受虫蛀,伊炳荪还在密封袋里安排了一盒万金油。“这两本书但是我的宝物,连梅江区图书馆都没有。”说罢,伊炳荪又小心翼翼地把书装进袋子里。

  叔侄接力 打造公益书屋

  叔父伊钦恒是伊炳荪走上念书、藏书之路的一位重要导师,两本“镇屋之宝”也是叔父伊钦恒保藏的书籍。据伊炳荪先容,其叔父原是华南农学院的传授,其时保藏了不少中外图书。

  除珍藏本《光绪嘉应州志》外,尚有民国年间他在大学和中学时期读过的教科书,以及上世纪四十年月初伊钦恒在梅县任教时体例的乡土课本《梅县汗青》等。这些书厥后辗转到了伊炳荪手上,他一直珍藏至今。

#p#分页标题#e#

  介入事情后,伊炳荪先后接受过西席、校长等地位,事情之余常常穿梭在各大书店,“我不吸烟、不打赌、不喝酒,看书、买书、藏书是我最好的消遣方法了。”在采访中,伊炳荪重复提及。

  伊炳荪不只本身喜欢念书写作,更不惜惜教授别人常识。他的侄儿伊发忠因小儿麻木症致左腿残疾,一度未能到校进修,伊炳荪就拿着教科书,一点一点地教他念书、识字。

  怀着同样对常识的盼愿,也让这对叔侄亦师亦友,志趣相投。业余时间,叔侄两人常常在“伊氏书屋”与文友交换思想。

  彼时“伊氏书屋”的藏书主要是伊钦恒传播下来的,种类并不多。跟着前来看书、借书的人越来越多,伊炳荪索性每月从本身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一部门到书店或街边地摊购置种种书刊,同时他还与四周废品接纳店的老板打好号召:“如收有旧书刊,打电话通知我。”

  接到电话,伊炳荪会顿时前往废品接纳店,“老板用3毛钱接纳来的,我就用5毛钱可能1块钱买返来。”但伊炳荪不会照单全收,他总会花上一段时间当真翻阅,有代价的才买回家。

  “这本书是我2001年从地摊上花了30块钱买的,很值。”措辞间,伊炳荪利索地从书架上拿出一本《续修梅县赖氏族谱》细细翻阅,书的扉页上还盖着“伊氏书屋藏书”的印章。对付买书,伊炳荪历来不惜啬。在他看来,书本是有价值的,但常识是无价的。

  厥后,伊炳荪免费借阅图书的事广为传播。2017年,伊炳荪被评为“梅州十大公益人物”。

  很多爱书人士知道伊炳荪叔侄俩买书藏书、免费外借书的工作后,赠书给他们。“不少老人担忧本身的族谱会失传,特地送到我们这边来生存。”伊炳荪指着书架上一排族谱说道。

  以书会友 共享常识盛宴

  “伊氏书屋”对外开放后,周边的老人、小孩成了伊炳荪家的常客,连送水工、理头匠也不时会来书屋借书看。伊炳荪岂论对方职业如何、地位坎坷,总长短常热情地款待借书者,让他们自由选择喜欢的书籍,临走时挂号一下姓名、电话等信息即可。

  书屋搬到新址后,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前来借书的人少了许多,但仍有老书友会转乘两次公交车前来新址与伊炳荪交换、借书。

  记者看到,书桌上的借书挂号本清楚地记实着,2015年11月20日,送水工谢纪权在书屋借走了《戴笠其人》、《彭德怀自述》共两本书,这是有挂号以来,来书屋借书的第一人。

  “有人借书我很开心,这才实现了书的代价。”伊炳荪说。往下翻阅,可以发明,借书者不乏四周学校的老师、嘉应大学的学生。十几页纸挂号不下400位借书人的名字,个中名字呈现频率最多的是李权和。

  以前,市民李权和常常到新华书店去看书。伊氏书屋对外开放后,李权和时不时就往伊炳荪家跑,并和伊炳荪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炳叔的常识很是富厚,是我的精力导师,和他聊上半天,整小我私家的思想都上了一个条理。”说起伊炳荪,李权和赞不停口。

  这些年来,不少像李权和一样的文学喜好者会慕名而来,与伊炳荪叔侄一起徜徉在书海中,看看书、喝品茗、交换常识,在案台的本子上,仍能看到他们留下的笔墨。

  上世纪九十年月,伊炳荪就开始用电脑写文章。每写出一篇,伊炳荪就用打印机把稿子打印出来,与书友配合接头。至今,伊炳荪已果真颁发文章二十余篇,打印机用坏了两架。采访当天,由伊炳荪历时3年之久主编的《伊氏族谱》也正式出书了。

#p#分页标题#e#

  目前,伊炳荪已经85岁了,但他仍僵持天天看书、写作。在书店看到心仪的书,伊炳荪照旧会绝不踌躇地买下来。“这些书是他前几天刚买的,花了500多元,他最喜欢书了。”伊炳荪的老伴儿指着桌面上放着的几十本书笑着说。

  正午太阳高挂,汗水迷离了双眼,伊炳荪仍在拂拭着书架上的尘埃,“这些书还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呢。”伊炳荪擦着脸上的汗水说道。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