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网络 刘洋 2019-02-17 18:28  阅读量:5489   

  2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文章。这是人民日报推出的“把握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系列述评的第一篇。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遭遇“前堵后追”,挑战积聚,压力袭来。如果能善于借力打力,“前堵后追”并非坏事,应对得当,将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

  什么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文章指出,不是坐享其成的所谓黄金时期,而是在最有利于发展的时期,用持续奋斗和变革,赢来的有利于发展的时间空间因素叠加。文章表示,抓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我们手里王牌不少。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光有客观有利条件不够,还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苦的努力。

  以下为文章全文:  

  时势总体有利,机遇依然在我。

  百年未有的世界变局扑面而来,奔跑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拥有了新的内涵。

  机遇,并非尽指有利条件,很多时候往往蕴藏在矛盾、困难、风险、挑战之中,克服了危即是机。大变局中,危和机相伴相生,化危为机、变压力为动力,我们将站上一个新的起点,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新形势催生新机遇

  “前堵后追”倒逼我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结构,结构,还是结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越来越多的国家猛然醒悟:世界经济的关键问题,并非短期的金融危机,而是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

  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竞赛”悄然启幕。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发展高端制造,试图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一些新兴经济体利用比我国更低的成本优势积极接纳国际制造业转移,力求打造新的“世界工厂”。中国经济遭遇“前堵后追”,过去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外需拉动、粗放发展的模式更加难以为继。

  挑战积聚,压力袭来,既凸显困难,也潜伏机遇。这是倒逼我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的新机遇,有利于完成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重大结构性变革。

  ——要素成本“拼不过”了,倒逼我们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近年来,制造业用工成本持续攀升,一些企业向东南亚转移,而我们通过就地转型尝到了甜头。”佛山溢达集团投入19亿多元实施工业自动化改造,梭织、针织自动化率分别提升至71%、35%。副董事长车克焘感慨:“对企业来说,通过自动化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有效应对了‘用工难’;对工人来说,大量繁重、枯燥的工作由机器代替,工作环境安静清洁,实现了更优质的就业。”

  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土地、资源渐趋稀缺,简单搞“人海战术”、盲目“铺摊子”已变得越来越不现实,经济增长必须从主要依靠要素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外部需求“拉不动”了,倒逼我们优化需求结构,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过去,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带来与国际市场“同此凉热”的风险。现在,只有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中国经济才能有更好的“压舱石”和“助推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分5秒,2018年天猫“双11”成交额破百亿元;4分20秒,成交额超2012年“双11”全天……10年前,“双11”单日成交额为5000万元,如今仅天猫一家就突破2000亿元,折射出我国居民旺盛的购买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路上扬,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引擎”。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

  “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增量,为国产品牌大展拳脚创造了市场机会。”莱克气董事长倪祖根认为,在传统白色家领先全球的基础上,我国吸尘器、空气净化器等新兴家领域中的企业也在努力追求技术突破、品类创新,初步具备了与国际专业品牌正面竞争、“掰掰手腕”的实力。

  “随着居民收入上涨、消费能力提高,消费还将持续繁荣升级。”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自信地说。

  ——粗放发展“走不通”了,倒逼我们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中国制造加速进军中高端。

  “要么翻身,要么翻船!我们必须主动出击,跨过数字化转型这道关口。”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的话掷地有声。如今,三一重工的“树根互联”平台已连接45万台设备,覆盖数控机床、医疗设备、农机、发机组等42个细分行业,积累了上千亿条数据。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异军突起,去产能、增活力、“斩僵尸”齐头并进……我国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10%以上,新动能贡献率超过1/3,中国制造正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奋起直追,步履坚实地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出动力。以辩证思维审视,如果能善于借力打力,“前堵后追”并非坏事,应对得当,将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

  新底气面对新机遇

  坐拥诸多优势,又逢变革契机,构建面向未来的经济结构已成必然

  抓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我们手里王牌不少。

  ——完整的产业体系环环相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根基。

  不久前,在湖北荆门,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踏水腾空、破浪前行,继陆上首飞后又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这个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全机5万多个结构及系统零部件,98%由国内供应商提供,机载成品95%以上为国产产品。

  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上至航母高铁等大国重器,下至针头线脑等日用商品,中国都能生产,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常年领先世界。这让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拥有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产业配套能力强,上下游间的“链条咬合”、不同领域的“相互补位”使产业升级的“底盘”更稳;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强,“短路径、快响应”使产业升级的“节奏”更快。“有了发达的生产配套体系,企业只要有好的创新点,就能快速转化成新技术新产品。”中国社科院工业所所长黄群慧认为,这反过来会促进中国制造加速创新,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正向循环。

  ——巨大的国内市场欣欣向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不竭“动力源”。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中国大市场让全球艳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