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强省构筑文明高地

网络 林晓舟 2019-08-31 01:45  阅读量:18472   

建设文化强省构筑文明高地

 
 

崇文重教,诗文天下,江苏素有传统。

流连南京街头,仍能看到若干条状元巷的遗迹;徘徊苏州园林,仍可见“于书无所不读 凡物皆有可观”的楹联。

富庶的鱼米之乡滋养了这方土地的文化,或风雅,或慷慨,繁华而锦绣,绵延至今。

扬州的24小时城市书房,让阅读成为市民内心的一束光;常州的道德讲堂,身边人讲身边事,凡人善举立德立人,文明之风渐成;南通的“莫文隋”,做好事不留名,一个人点亮一座城;徐州的马庄村,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让物质文明建设有了定盘星,双频共振。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文化源远流长的江苏正继往开来,阔步前行。

凡人善举“莫问谁”

本报记者 申 琳

8月,江苏省南通市区又是一个高温天。崇川区虹桥社区邻里中心内,小朋友在妈妈帮助下为老人洗头,两位五六十岁的阿姨则忙着给老人理发……

67岁的魏秀芳是邻里中心的志愿者,她说,每周二、四上午,是志愿者为社区独居老人爱心理发的日子。魏秀芳和其他5位志愿者的爱心理发服务已持续了3年。魏秀芳说,自己从2008年报名参加对独居老人的“一对一帮扶”,为了做好服务她自学了理发,然后又带出了5位志愿者“徒弟”。

“南通的大人小孩,做好事、献爱心的意识强着呢。”魏秀芳笑呵呵地说,“20多年前,我们全市开始学习‘莫文隋’,一直到现在。“莫文隋”,其实不是一个真实的姓名,而是“做好事不留名”的一面精神旗帜。

1995年,原南通工学院女生石洪英的寡母去世,一下子失去了生活依靠。不久,石洪英意外收到一张100元的汇款单,附言是“生活补助费”,地址为本市“工农路555号”,汇款人姓名写着“莫文隋”……从此,石洪英每月都会收到“莫文隋”汇来的100元生活费,直到毕业。

石洪英多番寻找,始终没有“莫文隋”的任何消息。这时人们才明白,555就是“无无无”,“莫文隋”就是“莫问谁”,这是一个做好事不愿留名的人。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在寻找“莫文隋”的活动中,人们创作了歌曲《莫问我是谁》,这首歌从此在南通市的大街小巷里传唱。南通的街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莫文隋”:房产局收到两封给职工“吴铭”(无名)的感谢信,感谢他寄钱给本地和湖南患病少年;一位化名“任友琴”(人有情)的市民,先后两次给孤寡老人和港闸区关工委捐出善款……

无数凡人善举,让这座城市处处充满温暖。从“莫文隋”开始,南通以大批涌现的凡人善举群体效应提升城市文明程度,2009年顺利入选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如今,在南通,每年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也被定为学莫文隋日;南通的志愿者人数,已发展到120多万人。

两个文明”齐步走

本报记者 姚雪青

徐州马庄村有三宝:乐团、香包、婆媳好。

上世纪80年代初,依靠煤矿产业,马庄村农民的腰包逐渐鼓起来,但精神空虚、思想混乱等问题随之而来,村党组织认识到,要用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把村民聚拢起来。

1988年,村集体拿出3万多元购买了黑管等西洋乐器,成立苏北第一个农民铜管乐团。30多年来,农民乐团坚持演农村事、说农家话、道农民情,不仅是文艺表演团,还是政策理论“解读员”、时事政治“宣讲员”、法律法规“宣传员”。在乐团带动下,村里又组建了百人锣鼓队、马庄民俗表演团,形成三支“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

村里还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办了33届的元宵灯会、坚持了26年的周末舞会……

#p#分页标题#e#

村民们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里受到熏陶,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连续十多年被评为“十佳好儿媳”的夏莉介绍,去年村里带着乐团去她邻村的娘家报喜演奏,乡亲们都来庆贺。

1998年前后,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影响,村集体收入锐减;2001年“7·22”矿难事故后,村里三对矿井也被关闭,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元。村里多次研究,统一了思想:再难,乐团不能散,升旗不能停。只有稳住了人心,才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精神文明是马庄村的底蕴。”村党委书记孟国栋坦言,从当年的贫穷落后到开矿起家,从关停小煤矿到转型发展生态文旅产业,马庄的每一次大的变化,精神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的马庄,82岁的非遗中药香包传承人王秀英带动全村发展香包产业,年销售额超过600万元;农民乐团和民俗表演团每年参加公益演出80余场、商业演出150余场;依托文化产业修建的农家乐体验中心,每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为乡村振兴“双引擎”。

放眼徐州,学习推广“马庄经验”不断深入。全市超过80%的村镇和家庭参与了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农民精神风貌和乡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城市书房不打烊

本报记者 尹晓宇

明月湖边,荷花盛放,一所城市书房临湖而建。

推门而入,书香扑面,沙发座椅上,读者正捧着书安静地阅读,70多个座位上坐满了人。

这是一处公共图书馆,藏书一万余册,室内以及室外的休闲阅读区大概有500平方米,覆盖周边2.6万余人。像这样的城市书房,扬州有32家,其中90%以上是24小时开放,明月湖这家便是24小时书房。

正值暑假,11岁的周嘉桐成了这里的常客,他正在读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桌上还放着3本《荒野求生》。他家离这里只有步行十几分钟的路程,早上7点多他就过来了。

书房内设置了自助借还书机、自助图书消毒柜、饮水机、自助咖啡机等基本设备。除了纸质书,这里还能查阅电子期刊以及电子书。目前,扬州市图书馆与城市书房在平台上进行了整合,实现了自助借还图书和馆藏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了图书资源的统一采购、配送,工作人员的统一培训,服务流程的统一规范。

扬州城市书房的建设运行已经形成了地方标准,在选址、设计、馆藏上都有章可循,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书房千店一面。

位于古运河三湾段的城市书房,融入了传统水岸建筑中的水榭和画舫风格,以玻璃和木墙壁作为装饰,营造了一个藤质的阅读空间。位于七里河的城市书房,保留了工业遗存的遗迹,书房由工厂的烟囱改造而成。原来亚星客车厂生产的客车也存留在书房中成为设计的一部分,客车上的座椅被拆下来安放在环形书台不同的位置,供读者使用。

除政府投资外,城市书房还带动了大量社会力量的参与。如华建上院城市书房就由华建房地产公司投资建在小区的物业二楼。

3年来,城市书房共接待读者390万人次,成为扬州市新的精神坐标,新一代的主题城市书房也在建设中。

道德讲堂树新风

本报记者 尹晓宇

集体合唱《不忘初心》,给常州市自然资源系统的全面从严治党专题道德讲堂开了场。

道德讲堂2009年从常州发轫,目前已经建立了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体系,设立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10类讲堂,还在互联网上创设“掌上道德讲堂”,在电台、电视台开设“空中课堂”“电视课堂”,在车站、公交车开设“流动课堂”。

#p#分页标题#e#

“一问我们信仰的支点在哪里?二问我们工作的拼劲还有吗?三问自我革命的能力具备了吗?”两位道德文明传播志愿者在讲坛上连发三问后,几位职工走上了讲坛,表演了一出情景剧《酒禁?禁酒!》。观众对这个剧的感触比较深刻,2018年春节前夕,该系统某单位因为公务接待时饮酒,当晚参加饭局的10名公职人员以及相关主管领导都受到了相应的处分。

身边人讲身边事,这一直是道德讲堂沿袭的传统。勤奋细致、兢兢业业的朱丹花,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连续7年工作考核受到奖励。不断学习、钻研业务的陈伟瑾利用工作外的时间跑遍了常州的每一个行政村,终成复合型的人才,得以在面临新的工作任务时,挑起重担。

“他们是标杆。只有我们共同传播正能量,整个社会文明才能进步。”观众邵国权在谈感悟时讲道。

10年来,拾金不昧的环卫工人、高铁上救人于危难的医生、亏损几千万元却一诺千金的企业老总,这些身边人物都曾登上道德讲堂,从活动形式渐成生活方式。常州市电力系统在道德讲堂流程中,添设学习礼仪环节,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常州还在学校开展“八礼四仪”活动,让践礼养德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

图片说明:

图①:常州的道德讲堂。 

姚建国摄

图②:南通的“爱心邮路”活动。 

资料图片

图③:马庄村农民乐团成员合影。 

资料图片

图④:扬州虹桥坊城市书房宁静温馨。 

资料图片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29日 13 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