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世家后人深圳文博会上讲述传承故事

网络 刘斌 2019-05-19 20:38  阅读量:8476   

  中新网深圳5月19日电 (黄丽君)正在此间进行的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文简称“深圳文博会”)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工艺美术馆,集中展示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统技艺作品。

  在本届深圳文博会的工艺美术馆一隅,苏州王氏缂丝世家第六代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建守在自己的展位上,有观众上前便向对方细细讲述缂丝技艺的历史传承和工艺特点。

苏州王氏缂丝世家第六代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建江 唐贵江 摄

苏州王氏缂丝世家第六代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建江 唐贵江 摄

  缂丝,又称为“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一种极具观赏性和装饰性的丝织品。2009年9月,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王建江正是这一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曾多次参与故宫博物院缂丝文物的修复与复制。

  王建江介绍,自己是苏州王氏缂丝世家第六代传人,祖上曾是故宫里的匠师。17岁初中毕业时,在父亲的要求下,他开始学习缂丝这一传统技艺,“起初我是不愿意学的,觉得这是女孩子做的事情,后来才逐渐喜欢上。”

  缂丝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织法,易学难精,一般情况下要入门学习3年时间才能逐渐上手。王建江在接受采访时说,缂丝制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费工费时费力,经常需要在纺机前一坐就好几个小时,对视力的影响较大。他表示自己如今的视力也不太好,摘下眼镜就看不太清了。

  经过多年的刻苦专研和学习,现在的王建江作为苏州缂丝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其缂丝技艺已备受各界肯定。在2013年,故宫博物院与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启动了“平安故宫”工程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第一次引进社会人才进故宫修复文物。当时,王建江作为江苏省唯一一位受邀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了该项目,先后在故宫参与修复了乾隆缂金十二章龙袍、乾隆“福、寿、绵、长”四屏条等文物。

  此外,王建江还曾运用400多年前的明代皇家龙袍织造工艺,成功仿制明朝孔雀羽翎龙袍和清朝乾隆龙袍,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作为苏州王氏缂丝世家的第六代传人,王建江这些年的主要工作除了为故宫博物院修复和仿制缂丝作品之外,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不断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下进行创新,打造新式的缂丝工艺品。

  同时,王建江也开始开班授徒,希望将家传缂丝技艺继续传承下去。他介绍,原本王氏缂丝在家族里是规定“传男不传女”,但为了能够将缂丝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他父亲那一辈就将这一传统打破了。如今的王家人几乎人人都会缂丝技艺。在授徒方面,王建江也是丝毫不藏私,“主要有人愿意来学,我都是免费教的,就是希望将缂丝技艺继续传承下去,不要断代了。”(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